一、 夏季高温天气中“城市热岛效应”的主要表现
显著的温度差异:
- 核心特征: 城市中心区、高密度建成区的气温明显高于周边郊区、乡村或绿地。这种温差在夏季晴空、微风或无风的夜晚达到峰值,有时可达6°C甚至10°C以上。
- “热岛”形态: 城市温度分布图上,高温区域像“岛屿”一样被周围相对低温的区域包围。高温中心通常与商业中心、工业区、高密度住宅区、交通枢纽重合。
夜间持续高温:
- 降温缓慢: 城市下垫面(混凝土、沥青、建筑)具有高储热能力(热容量大)和缓慢的散热速率(导热率低)。在夏季漫长的夜晚,城市无法像植被覆盖的郊区那样通过蒸散有效降温,导致夜间最低气温显著偏高。
- 热压力加剧: 夜间无法有效降温,剥夺了人体和城市生态系统宝贵的“喘息”时间,持续的高温大大增加了热相关疾病(如中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尤其是对老人、儿童和户外工作者。
湿度变化(“干岛”或“湿岛”):
- “干岛”: 白天,城市缺乏植被蒸腾和地表水体蒸发,加上高温导致空气干燥,城市中心相对湿度通常低于郊区(干岛)。
- “湿岛”: 在特定条件下(如夏季傍晚或夜间),城市可能因人类活动(空调冷凝水排放、工业冷却水、城市灌溉)释放大量水汽,形成局部相对湿度高于郊区的“湿岛”。高湿环境会阻碍汗液蒸发,加剧体感闷热不适(高温高湿)。
能源消耗激增:
- 空调负荷飙升: 为了应对室内外高温,空调、风扇等制冷设备大量使用,导致城市用电负荷在夏季午间和傍晚达到高峰。
- 人为热释放加剧: 空调等设备的运行本身会向室外排放大量废热(压缩机散热、冷凝器排热),交通尾气、工业过程也释放热量。这些人为热源在夏季成为城市热岛的重要“燃料”,形成恶性循环:越热→空调越多→排热越多→城市越热。
局地环流改变:
- “城市风”形成: 城市与郊区的巨大温差可能驱动局地环流,形成从郊区吹向城市中心的微风(“乡村风”),尤其是在傍晚和夜间。虽然这能带来一些新鲜空气,但也可能将郊区的污染物带入城市中心。
空气污染加剧:
- 光化学反应增强: 高温和强烈的太阳辐射加速了城市大气中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的光化学反应,导致近地面臭氧浓度显著升高,形成光化学烟雾。
- 扩散条件变化: 城市热岛形成的暖空气上升,有时会抑制污染物垂直扩散(如果上空有稳定的逆温层),或在特定条件下促进污染物扩散(形成局地上升气流)。
二、 与气候特征的相互作用
城市热岛效应并非孤立存在,它与区域和全球气候背景紧密耦合,在夏季高温天气中相互作用尤为显著:
放大背景高温:
- 叠加效应: 当大尺度气候系统(如副热带高压、大陆高压)控制一个地区,带来持续的晴热少雨天气(即高温热浪)时,城市热岛效应会叠加在背景高温之上,使城市核心区的绝对温度远高于区域平均值,突破历史极值的可能性更大。
- 延长热浪持续时间: 城市缓慢的夜间降温使得热浪期间城市的高温时段(日平均温>阈值)比郊区更长,热浪持续时间在城市内部被“拉长”。
受制于区域气候背景:
- 天气系统控制: 在强下沉气流(如副高控制)、晴朗无云、风力微弱的气候条件下,太阳辐射到达地表最多,地表加热最强,同时缺乏风力和云层来散热,为城市热岛的形成和强化提供了最有利的“温床”。
- 干旱背景的强化: 在干旱、半干旱气候区,背景植被蒸腾和土壤水分蒸发本身就很弱。城市取代自然地表后,这种“干燥化”效应被极度放大,导致城市热岛强度往往比湿润地区更强。
- 风的影响: 强风会破坏城市热岛结构,将热量带走并混合。但在夏季高温期间,特别是在高压控制下,区域风往往较弱,无法有效驱散城市热量,使得热岛得以维持甚至加强。
加剧极端高温事件:
- 破纪录的推手: 城市热岛效应是导致城市气象站频频刷新高温历史纪录的重要原因之一。背景热浪+强热岛的组合,可以将城市中心温度推至前所未有的高度。
- 健康风险倍增: 这种极端高温主要发生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区域,对公共健康构成巨大威胁,热相关疾病和死亡风险急剧增加。
形成正反馈循环:
- 加剧全球变暖影响: 城市热岛本身就是一种局地尺度的变暖。城市为应对热岛而激增的空调制冷需求,消耗大量化石能源,排放更多温室气体和人为废热,进一步加剧了全球变暖和区域热浪的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而更强的热浪反过来又强化了城市热岛。
- 改变局地气候: 持续强烈的城市热岛可能通过改变局地环流模式(如影响海陆风、山谷风)或云和降水模式(有研究显示热岛可能抑制城市下风方向降水),对区域气候产生更长远的影响。
总结
在夏季高温天气下,城市热岛效应表现为城市核心区显著高于周边的温度(尤其夜间)、持续的高温热压力、能源消耗激增、空气污染恶化以及局地环流改变。它与区域气候背景(如副高控制下的晴热静稳天气、干旱背景)存在强烈的相互作用:气候背景为热岛的形成和强化提供了有利条件,而城市热岛又显著放大了背景高温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加剧了极端高温事件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并形成加剧全球变暖的正反馈循环。理解和应对这种相互作用,对于城市气候适应、韧性城市建设、公共健康保护和节能减排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