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tium lappa)因其细长(可达1米以上)、深埋、易折的肉质根,机械化采收一直是困扰大规模种植的关键难题。以下是对其机械化采收难点、解决方法和设备应用技术的详细解析:
核心难点
根茎深埋且细长脆弱:
- 难点: 牛蒡主根可深入土壤60-80厘米甚至更深,且直径相对较细(通常2-4厘米)。传统的挖掘设备(如土豆、胡萝卜收获机)深度不够,且容易在挖掘和输送过程中造成根茎断裂、损伤或表皮擦伤。
- 后果: 断根导致商品率下降(短根、残根价值低或无法销售),表皮损伤影响外观、缩短储存期、增加腐烂风险。
土壤适应性要求高:
- 难点: 牛蒡种植土壤类型多样(沙土、壤土、黏土)。黏重土壤阻力大,挖掘困难,易形成大土块,包裹根茎,增加分离难度;沙土则易塌陷,影响挖掘铲定位和根茎完整性。土壤湿度也极大影响作业效果(过湿易黏连堵塞,过干易损伤根茎)。
- 后果: 设备效率低下,根茎清洁度差,损伤率高,设备磨损加剧。
有效根土分离困难:
- 难点: 深埋的牛蒡根茎被大量土壤包裹,尤其黏土易形成紧实的“泥套”。传统的抖动链、辊筒等分离装置对深根作物效果不佳,难以在不损伤根茎的前提下高效、彻底地去除根茎上附着的泥土。
- 后果: 根茎携带大量泥土,增加后续清洗成本和难度,影响商品外观,运输重量增加。
植株地上部分处理:
- 难点: 牛蒡采收时,地上部分(叶片、叶柄)通常已枯萎或半枯萎,但仍可能缠绕、堵塞设备。需要有效切割或清理,避免影响挖掘和输送。
- 后果: 设备堵塞,作业中断,效率降低。
行距和种植深度一致性要求:
- 难点: 机械化采收要求种植行距均匀一致,且播种深度相对稳定。否则,设备难以精准定位挖掘,导致漏采或伤根。
- 后果: 采收损失增加,根茎损伤率上升。
解决方法与设备应用技术解析
针对以上难点,现代牛蒡机械化采收设备主要采用以下技术和方案:
深松挖掘技术:
- 技术: 使用特制的、可调节深度的深松铲或挖掘犁。通常采用V型或U型铲,角度可调,确保能深入牛蒡根层下方(通常比最大根深再深10-15厘米),将整个根区土壤连同根茎整体松动、抬起。
- 关键点:
- 深度精准控制: 液压或机械式深度调节机构,适应不同地块和品种。
- 铲形设计: 优化入土角度和曲面,减少阻力,平稳抬升土壤块,避免“硬撬”导致断根。
- 材质与强度: 耐磨、高强度的材料,应对深土作业的磨损。
振动/抖动式根土分离技术:
- 技术: 这是目前最主流的根土分离方式。将挖掘出的土块(包含根茎)输送到一组或多组高速振动的筛网、栅条或链条上。
- 工作原理: 强烈的振动使土块破碎、松散,泥土通过筛孔或栅条间隙落下,而牛蒡根茎则留在筛面上被输送走。
- 关键点:
- 振动频率与幅度: 需根据土壤类型(沙土/黏土)、湿度、根茎大小进行优化调节。过强损伤根茎,过弱分离不净。
- 筛网/栅条设计: 间隙大小需允许泥土有效落下而保留牛蒡。常采用阶梯式或变间隙设计,前端间隙稍大处理大土块,后端间隙变小进行精细分离。栅条式比筛网式更不易堵塞。
- 防损伤设计: 接触点采用橡胶包裹或柔性材料,输送路径平滑过渡,避免硬性撞击或挤压。
气流辅助分离技术:
- 技术: 在振动分离的基础上或之后,引入高速气流(风机产生)。
- 工作原理: 气流吹向根茎和残留的泥土/碎叶,利用比重差异将轻质的泥土、碎屑吹走,同时进一步干燥根茎表面。
- 关键点: 气流速度和方向需精确控制,避免吹走小根茎或损伤根茎。
柔性输送与收集技术:
- 技术: 从挖掘铲到分离筛,再到收集箱/输送带,全程采用低损伤的输送方式。
- 关键点:
- 输送带/链: 使用宽幅、带缓冲(如橡胶条、帆布)的输送带或链条,减少根茎翻滚和碰撞。输送速度与振动频率匹配。
- 缓冲滑道/导向板: 在关键转折点设置,引导根茎平稳过渡。
- 收集箱: 内壁光滑或有缓冲层,避免根茎跌落损伤。可设计成倾翻式或带输送带直接卸料。
前置切割/清理装置:
- 技术: 在挖掘铲前方安装旋转圆盘刀或往复式割刀。
- 工作原理: 提前将地上枯萎的茎叶切割并抛离(或收集),防止其缠绕挖掘铲和堵塞后续分离输送装置。
- 关键点: 切割高度可调,确保只切除地上部分而不伤及根茎顶部(芦头)。
自动导向与深度控制技术 (高端设备):
- 技术: 应用GPS、机器视觉或机械式导向装置,结合液压自动控制系统。
- 工作原理: 确保机器沿种植行直线前进,挖掘深度保持一致,减少因行距偏差或地形起伏造成的漏采或伤根。
- 关键点: 提高复杂地形和行距一致性稍差地块的采收适应性。
农艺配合:
- 统一行距与深度: 使用精量播种机确保行距均匀、播种深度一致,为机械化采收奠定基础。
- 土壤管理: 选择适宜土壤(沙壤土最佳),提前进行必要的土壤改良(如掺沙改良黏土),控制采收时土壤湿度(避免过湿或过干)。
- 品种选择: 考虑选用根形相对规整、韧性稍强的品种。
典型设备结构与工作流程
一台典型的牛蒡联合收获机工作流程如下:
切割/清理: 前置圆盘刀切割并清理地上部分茎叶。
深松挖掘: 深松铲(组)深入根层下方,将包含牛蒡根茎的土块整体松动、抬起。
初级输送: 挖掘铲后方的输送装置(如带栅条的升运链)将土块初步提升并输送至分离装置。
振动分离: 土块进入主振动分离筛(通常为多级栅条筛),在强烈振动下,大部分泥土被破碎、筛落。
气流辅助: 在分离筛上方或末端,风机产生的气流吹走残留的细小泥土和碎叶。
柔性输送与收集: 分离干净的牛蒡根茎被输送至尾部,通过低损伤滑道或输送带落入收集箱或直接传送到跟随的运输车上。
泥土处理: 筛落的泥土通常直接回填到挖掘沟内或均匀撒回田间。
应用现状与挑战
- 成熟技术区域: 在日本、荷兰等牛蒡种植和机械化发达的地区,专用牛蒡收获机技术相对成熟,效率高(可达人工的数十倍),损伤率可控制在较低水平(<10%)。
- 国内情况: 中国作为牛蒡主产国之一(如山东、江苏),机械化采收普及率仍不高。难点在于:
- 专用设备研发投入不足,性能(尤其在黏重土壤和分离效果上)与国外先进机型有差距。
- 设备成本较高,对小规模种植户来说投资回收期长。
- 农艺标准化程度有待提高(行距、深度一致性)。
- 土壤类型复杂多样(尤其黏土地区),对设备适应性要求极高。
- 发展趋势:
- 研发更适合中国土壤条件(尤其是黏土)的高效低损机型。
- 提高设备的智能化水平(自动导航、参数自动调节)。
- 发展多功能平台或模块化设计,降低单一作物设备成本。
- 加强农艺农机融合,推广标准化种植模式。
总结
牛蒡机械化采收的核心在于解决深根挖掘不伤根和高效低损根土分离两大难题。通过深松挖掘铲、优化设计的振动/气流组合式分离系统以及全程低损伤输送技术的应用,结合标准化的农艺措施(行距、深度、土壤管理),是实现高效、低损、规模化牛蒡采收的关键。虽然目前在国内普及面临成本、技术和农艺配套等挑战,但随着专用设备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规模化种植的发展,牛蒡机械化采收是必然趋势,将显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