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上海雪聪网
马上发布信息
详情描述
暴雨洪灾预警背后:科学家如何用数据预测洪水走向?

1. 数据收集:预测的基石
  • 气象数据:
    • 雷达: 实时监测降雨的强度、范围和移动方向。这是短时临近预报(未来几小时)的关键。
    • 卫星: 提供大范围的云图、降水估计(如红外、微波遥感)、土壤湿度、地表温度等信息,对中长期预报和监测大尺度天气系统至关重要。
    • 地面气象站: 提供精确的降雨量、温度、湿度、风速、风向等实测数据。
    • 探空气球/飞机: 获取高空大气层的数据(温度、湿度、气压、风),用于初始化数值天气预报模型。
  • 水文数据:
    • 水文站: 实时监测江河湖泊的水位、流量(流速)。
    • 雨量站: 专门测量地面降雨量的站点,补充雷达和卫星数据。
    • 土壤湿度传感器: 测量不同深度的土壤含水量,直接影响雨水是下渗还是形成地表径流。
    • 积雪监测: (在相关地区)测量积雪深度和雪水当量,预测融雪性洪水。
  • 地理与地形数据:
    • 数字高程模型: 高精度的地形高程数据,是模拟水流方向、流速和淹没范围的核心。激光雷达获取的数据精度最高。
    •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数据: 城市、森林、农田、水体等不同地表类型对降雨的截留、下渗和产流能力差异巨大。
    • 河道/水库数据: 河道的宽度、深度、断面形状、糙率(阻力系数);水库的库容曲线、调度规则等。
    • 地下管网数据: (城市内涝预测)排水管网的走向、管径、坡度、检查井位置等。
2. 核心模型:预测洪水走向的“大脑”
  • 数值天气预报模型:
    • 作用: 预测未来的降雨(量、强度、时空分布)是洪水预测的前提和最大不确定性来源。
    • 原理: 基于物理定律(流体力学、热力学等),将大气划分为三维网格,在超级计算机上求解复杂的方程组,模拟大气的演变。常用模型包括WRF、GFS、ECMWF等。
    • 关键: 需要准确的初始场(来自各种观测数据)和边界条件。集合预报技术(运行同一模型多次,微调初始条件或物理参数)被广泛用于量化降雨预报的不确定性。
  • 水文模型:
    • 作用: 将预报的或实测的降雨转化为流域出口的径流过程(流量过程线)。
    • 原理:
      • 产流计算: 模拟降雨扣除蒸发、植物截留、下渗等损失后,有多少形成地表径流、壤中流或地下径流。常用方法有SCS曲线法、新安江模型、VIC模型等,会用到土壤湿度、土地利用等数据。
      • 汇流计算: 模拟不同来源的径流如何通过坡面、河网汇集到流域出口。常用单位线法、马斯京根法、运动波或扩散波等概念性模型,或更物理基础的分布式水文模型(如SWAT, TOPMODEL)。
  • 水力学/洪水演进模型:
    • 作用: 模拟河道内及洪水漫溢后,洪水在陆地上的传播速度、深度和淹没范围。
    • 原理:
      • 一维模型: 主要模拟河道内的水流,使用圣维南方程组求解水位和流量沿河道的变化。适用于主干河道。常用软件如HEC-RAS、MIKE 11。
      • 二维模型: 模拟洪水在洪泛区或城市区域的二维扩散。求解浅水方程,需要高精度DEM数据。能输出详细的淹没水深、流速和范围图。常用软件如LISFLOOD-FP、TUFLOW、HEC-RAS 2D、MIKE 21/Flood。
    • 耦合: 最先进的洪水预报系统通常将气象模型、水文模型和二维水动力模型耦合起来运行,实现从降雨到淹没的全程物理模拟。
3. 实时数据同化与校正:让预测更精准
  • 数据同化: 将实时获取的雷达降雨、地面雨量站、水文站水位/流量等最新观测数据,“喂”给正在运行的模型,动态调整模型的初始状态或中间状态,减少累积误差,显著提高短期预测精度。常用技术如卡尔曼滤波、变分同化。
  • 模型率定与验证: 利用历史洪水事件的数据,调整模型的参数(如下渗率、河道糙率),使模型的模拟结果尽可能接近历史观测值。模型预测能力需要持续用新数据验证和评估。
  • 预报员经验: 在关键决策点,经验丰富的预报员会综合模型结果、实时观测、当地地理知识和对模型局限性的理解,对自动预报结果进行人工研判和修正。
4. 洪水预警信息生成与发布
  • 阈值判断: 当模型预测的关键指标(如某断面流量、水位,或特定区域的淹没水深)超过预设的警戒水位、保证水位或淹没风险阈值时,触发预警。
  • 风险分级: 根据预测的洪水严重程度(淹没范围、水深、流速)和发生可能性(考虑降雨预报的不确定性),发布不同级别的预警(如蓝、黄、橙、红)。
  • 信息制作: 生成易于理解的预警产品,包括:
    • 受影响的区域地图(淹没范围图)。
    • 关键位置预测的水位/流量过程线。
    • 预计达到峰值的时间。
    • 洪水风险等级和建议采取的行动。
  • 多渠道发布: 通过气象/水文部门官方网站、手机APP、短信、广播电视、社交媒体、应急广播系统等渠道,迅速向公众、政府部门和应急响应机构发布预警信息。
面临的挑战与未来方向
  • 降雨预报不确定性: 降雨预报,尤其是定量降水预报,仍然是洪水预测最大的误差来源。提高中小尺度暴雨预报精度是核心挑战。
  • 数据质量和密度: 地面观测站点(尤其雨量站、水文站)的密度和分布不均,部分数据可能存在缺失或误差。土壤湿度、地下水位等关键数据获取较难。
  • 模型复杂性与计算成本: 高分辨率、物理机制更完善的模型需要巨大的计算资源,限制了其业务化运行和更新频率。
  • 城市内涝与地下管网: 城市地区下垫面复杂,地下排水管网数据不全且水力行为复杂,模拟难度大。
  • 中小河流与无资料地区: 缺乏历史水文资料的中小河流预测难度更大。
  • 气候变化: 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增强,超出历史经验范围,给预测模型带来新挑战。
未来发展趋势
  • 更高分辨率与更紧密耦合: 发展公里级甚至亚公里级的气象-水文-水动力全耦合模型。
  •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
    • 利用深度学习改进短临降雨预报(雷达外推)。
    • 用机器学习模型替代或辅助复杂的物理模型部分,提高计算效率。
    • 从海量数据中挖掘规律,优化模型参数或直接建立数据驱动的预测模型。
    • 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从卫星/无人机图像中快速识别洪水范围。
  • 数据同化技术深化: 同化更多类型、更高频次的观测数据(如卫星土壤湿度、GPS水汽、众包数据)。
  • 集合预报与概率预报: 更广泛地应用集合预报技术,提供洪水发生的概率和可能范围,为风险管理提供更丰富的信息。
  • 智慧水利与“数字孪生”: 构建虚拟的“数字孪生流域”,集成实时监测、模拟预测、情景推演和调度决策功能。

总结来说,科学家预测洪水走向是一个“数据驱动、模型模拟、实时修正、综合研判”的循环过程。 他们利用来自天空、地面、地下的海量数据,依靠强大的物理数学模型在超级计算机上模拟从降雨形成到洪水淹没的全过程,并通过不断融入最新的观测数据来修正预测结果,最终生成精确到具体区域和时间的洪水预警信息,为防灾减灾争取宝贵时间。这是一个不断进步、融合多学科前沿技术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