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机制创造并维持一个有利于人体自身凝血系统高效工作的微环境,而不是它本身含有强效的止血药物(普通创可贴)。它的止血机制和作用原理可以分解如下:
物理压迫:
- 核心机制: 这是创可贴最关键的止血作用。当创可贴(尤其是中间的棉垫部分)紧密贴合在伤口上时,它会对伤口及其下方的微小血管施加直接而持续的压力。
- 作用原理:
- 缩小血管破口: 压力使受损血管壁相互靠近,减小血液流出的破口。
- 减缓血流速度: 压力降低了伤口局部毛细血管的血流速度和压力,使得流出的血液更容易在伤口处积聚并开始凝固,而不是被快速冲走。
- 促进血小板聚集和粘附: 血液中的血小板是止血的“第一响应者”。压力造成的血流减慢和血管壁损伤暴露出的胶原纤维,更有利于血小板在伤口处粘附、激活并聚集形成松软的“血小板栓”,这是止血过程的第一步。
吸收血液 & 保持伤口相对干燥:
- 机制: 创可贴中间的吸收垫(通常是棉或高分子材料)具有吸水性。
- 作用原理:
- 移除过量血液: 快速吸走伤口渗出的血液,防止血液在伤口表面积聚过多。过多的血液会稀释凝血因子,阻碍凝血块的形成。
- 创造浓缩环境: 吸收血液后,在伤口表面附近形成一个血液成分(尤其是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相对浓缩的微环境。这大大促进了凝血级联反应的进行。
- 保持接触: 吸收垫使创可贴的接触层(通常是多孔无纺布或特殊处理的材料)能更紧密地贴合在伤口上,增强压迫效果,并为血小板和凝血因子提供附着的“支架”。
接触面材料(可能辅助):
- 机制: 一些创可贴的接触层材料(如某些特殊处理的无纺布或明胶海绵)可能具有一定的促凝特性。
- 作用原理:
- 激活血小板: 材料表面的物理结构或化学性质(如轻微的粗糙度或带负电荷)可能有助于激活血小板。
- 提供凝血因子激活的表面: 某些材料可以作为凝血级联反应中某些关键因子(如因子XII)的激活表面。
- 含有止血成分(特殊类型): 部分 创可贴(如止血贴)会在接触层添加微量的止血物质,如:
- 明胶/胶原: 提供物理填塞和促进血小板聚集。
- 凝血酶: 直接催化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加速凝血块形成。
- 壳聚糖: 天然高分子,带正电荷,能强力吸附带负电荷的红细胞和血小板,并可能激活凝血因子。
- 高岭土/沸石: 吸收水分浓缩血液成分,并提供粗糙表面激活凝血途径。
- 注意: 普通创可贴的核心止血作用还是物理压迫和吸收,接触层材料主要是为了不粘连伤口、减少感染风险,其直接的促凝作用相对较弱。 添加了强效止血剂的通常称为“止血敷料”或“止血贴”。
隔离保护:
- 机制: 创可贴的外层(通常是防水薄膜或布基)和内层的吸收垫共同构成一个物理屏障。
- 作用原理:
- 防止污染和感染: 阻挡外界的灰尘、细菌、水分等进入伤口,降低感染风险。感染会引发炎症反应,破坏已形成的凝血块或阻碍凝血过程。
- 避免二次损伤和干扰: 保护伤口免受衣物摩擦、碰撞或无意触碰,防止正在形成的脆弱凝血块被破坏。
- 维持稳定微环境: 提供一个相对稳定、湿润(但不过度湿润)且温度适宜的环境,有利于凝血酶等凝血因子发挥最佳活性(凝血酶在微酸性、接近体温的环境中最活跃)。
总结创可贴的止血原理:
创可贴通过施加局部物理压迫(缩小血管破口、减缓血流、促进血小板聚集)、快速吸收渗出血液(移除过量血液、浓缩凝血因子、保持接触)以及隔离保护伤口(防止干扰凝血过程、降低感染风险),共同为人体自身的、复杂的凝血级联反应(血小板激活聚集 → 凝血因子级联激活 → 纤维蛋白网形成 → 稳固血凝块)创造了一个极其有利的条件,从而显著加速了自然止血过程,达到“快速止血”的效果。
重要提示:
- 适用于小伤口: 创可贴主要适用于表浅、小面积、出血量不大的切割伤、擦伤等。对于深、大、出血汹涌的伤口,或者动脉出血,创可贴的压迫力远远不够,必须使用更专业的止血带或直接加压包扎,并立即就医。
- 清洁是前提: 使用创可贴前务必先清洁伤口(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去除污物,否则可能增加感染风险。
- 及时更换: 创可贴吸收饱和后或弄脏弄湿后应及时更换,保持伤口清洁干燥。
总而言之,创可贴是一个巧妙利用物理原理辅助人体自身凝血机制的实用发明,它的高效性来自于对止血生理过程的深刻理解和工程化设计。